转型 | 从1200锭到40万锭,从优秀到卓越!猜它是谁?
发布时间:2015-01-31
说它老,是因为它始建于1969年;说它小,因为它前身是一家县属小厂,仅是从事棉花收购加工和棉纱生产的股份制民营企业,而成立之初仅有1200枚纱锭。
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老纺织企业,随着我国纺织工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,在经历了市场洗涤和改制的阵痛之后,逐步走到我国纺织业的第一梯队,成为行业翘楚。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,该企业在2013年全国棉纺织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第26位。它就是焦作市海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。
近日,记者来到了位于博爱县产业集聚区内的海华纺织采访,探寻它成功背后的密码。
在海华纺织生产车间门前,立着一块质量警示碑。碑上全文如下:2005年9~10月份,山东一用户使用海华公司t/c65/3532支纱,因粗节问题有5吨退货,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。
为了增强广大员工的质量意识,同年12月2日,公司召开职工大会,2000名员工庄严宣誓:“烧掉劣质产品,唤醒质量意识,杜绝质量事故,重塑海华品牌,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!”同时将这批疵布全部焚烧,并立碑为鉴,将这一天定为“质量警示日”。
由此可见,能从当初仅有1200枚纱锭的一家县属小厂,发展到目前纱锭规模40万锭,并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航母,是海华纺织一贯注重产品质量的必然结果。海华纺织董事长、总经理曹俊海说:“市场风云变幻,是什么成就了海华?唯质量过硬,无他尔。”
“勉强成习惯、习惯成自然”“宁为高目标硬脖子、不为低目标驼背子”……走在海华公司内,这样的工作标语随处可见。为提高产品质量,海华纺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
抓源头,在新棉上市前,海华纺织派专人进驻定点轧花厂,对异纤进行全方位、全过程的监督,确保原料品质;
抓硬件,华纺织投资数千万元,购买工艺先进的异纤清除机等设备;
抓生产,在生产环节,实行人工和异纤清除机拣“三丝”相结合,确保海华棉纱“无三丝”品牌;
抓制度,海华纺织制定了产品异纤控制管理规定,坚持整个生产流程对异纤的控制;
抓人才,海华针对不同员工的特长、爱好,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。改进传统的用人方法。为让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,无论任何岗位缺人,企业都以“赛马不相马”的原则进行考试竞聘,及时为每一位有能力的员工提供各种发展机遇。
在搭好台子、提供位子、竖起梯子的基础上,把握好考核的尺子,打破固定工和临时工的界限,不拘一格用人才,有效地保证了员工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。
正是具备了这些成功的因素,铸就了海华纺织的腾飞。多年来,该公司先后荣获“河南省高成长型民营企业”、“河南省纺织五强企业”、“中国纺织服装行业500强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转自:中国纺机 |